“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发展关键指标研讨会”于2019年6月18日上午9点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会议室举行,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邬东璠主持召开。
邬东璠副教授就目前长城文化保护做了背景介绍、提出如何界定遗址价值的方式、对未来遗址保护与利用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在场各位专家进行深入交谈。参与研讨的专家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总规划师霍晓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保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亚菲、北京建筑大学研究与规划学院教授汤羽扬。
研讨会现场(周觅 摄)
与会的各位专家围绕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范围、构建体系、指标类型、指标体系的使用者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讨论,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经验,对长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路和建议,对问题提议出了自己的看法:
董耀会就长城目前的基本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长城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修建在农村或人迹罕见的地区,乡镇地方政府对长城保护价值认识不到位,村民没有保护意识,导致长城遗迹遭到了破坏甚至消失。
陈同滨就长城及沿线地区使用“廊道”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解释了长城的价值,阐述了目前不同阶段时期的长城在价值认定上的差异。
汤羽扬就如何建立长城保护与发展的框架、如何分层研究、如何选点发表了看法,并指出针对不同地区和价值的长城,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牛亚菲强调了长城时空宽度大、地理环境变化大的特征,认为长城保护体系是一个多方群体参与的事情,首先应该对长城有长期研究和数据积累的心理准备,其次对长城保护的评估体系进行科学分析,最后结合社会力量对长城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自上而下的实践。
马保春提出,应该从历史发展和地理学的角度去考虑长城的本质,并从地理学的角度举例说明了长城的形成和发展。
霍晓卫提出,对长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要基于体系性的研究,以长城本体研究为基础,回归到如何应用于遗产自身的保护层面,针对“先保护还是先利用”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强调要将对长城本体的直接影响、对周边村落的间接影响等充分纳入思考。
最后,邬东璠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就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要从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研究方向和体系逻辑,基于目标导向,积极对接可操作层面的实践。
本次参会人员还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会议为青年师生提供了与学界知名学者加强沟通和理论研究的机会,并对未来中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会人员合影(李刚 摄)
编辑:周觅 黄皖琳
摄影:周觅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