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至3月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千叶大学三校联合工作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15名研究生在刘海龙副教授带领下,参与了此次联合工作营。工作营三校共有39名同学参加,专业背景以风景园林为主,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及生态学等专业。指导教师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an Puay Yok副教授、清华大学的刘海龙副教授、千叶大学的Ryosuke Shimoda副教授和Ayako Nagase副教授。
本次工作营研究背景是新加坡南部海岸未来20-30年的巨大变化。根据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和国家发展部的公告,新加坡南部海岸未来将有两个新的巨型土地开发计划:“大南部滨水区”和“亚洲南部门户”。基于此背景,工作营具体研究场地为布拉尼岛(Pulau Brani),目前是一个集装箱码头,到2027年其现有功能将被搬迁,加上周边其他区域的功能调整,整体将使新加坡南部海岸释放出1000公顷土地,作为未来城市再开发的储备用地。而世界主要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计划,如伦敦道克兰、纽约布鲁克林、汉堡哈芬城、墨尔本码头、悉尼东达令港等,一直是城市改造、重建的重要研究课题。此次工作营以“景观在布拉尼岛再开发中的价值”为题,探讨该岛及南部滨水区在新加坡未来经济、文化与生态格局中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工作营整体包括了场地调研、参观、讲座、规划设计、汇报答辩等环节。2月22日下午,全体对与布拉尼岛相邻的圣淘沙岛进行考察。因布拉尼岛不能进入,全体首先听取了圣淘沙岛开发集团对布拉尼岛的介绍,及其作为国有开发企业对此项目的愿景。随后全体乘车考察了圣淘沙岛主环线,更直观地感受了布拉尼岛的场地尺度、设施情况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工作营设计场地布拉尼岛
2月23日上午考察了滨海湾花园,这是新加坡从“花园城市”迈向“花园中的城市”的重要举措,整个花园实现了能量和水源的可持续循环,并且其运营实现了良性平衡,通过智能系统运作并协调各个环节,实现了整个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下午考察了拉柏多自然保护区 (Labrador Nature Reserve)和滨海红树林,了解本地野生生物的自然栖息地及这里的历史和人文遗址,研究这里与布拉尼岛及周边土地与海域的联系,从而对思考场地的未来发展定位有所启发。
考察滨海红树林(刘海龙 摄)
考察菲博山顶(Mount Faber)(张理卿 摄)
2月25日上午对新加坡城市再开发局(URA,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进行了访问。这里既是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也是展示其规划成就的公共教育中心,共设10个主题展区,包括各种形式的展览、视听和互动展品。而组织方专门安排的主题讲座,更使工作营全体师生获得了关于新加坡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历程、规划体系及实施、所面临挑战、未来发展目标等各方面信息。
工作营中安排了一系列专题讲座。
(1)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an Puay Yok副教授介绍了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加坡生态网络规划,包括新加坡的稀有动植物资源和其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态度,最后展示了新加坡的生态网络框架的分布,和基于此确定土地利用开发重点等方面的思考。
(2)日本千叶大学的Ryosuke Shimoda副教授围绕日本的公园与都市再生话题,提出大型集体住宅用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性,并通过图示分析了集体住宅用地的景观元素在时间变化下尺度和密度的变化,得出对周围社会和环境的规模效益,最后提出其景观塑造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日常性、地域性、社会性。
(3)清华大学的刘海龙副教授介绍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提出基于二元水循环分析的城市雨洪管理的自然与人工整合途径、并以最新的海绵城市案例介绍如何将城市雨洪管理与环境教育、公共服务相结合,最后以清华校园为例分析了景观水文教学与研究的情况及运用SWMM模型模拟校园积水点和进行校园景观营造的成果。
(4)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的Hiroyuki Takasuna博士带来了关于自然生境修复的话题,包括日本的自然生境修复相关案例,如森林植被、萤火虫群落生境以及包含鳗草生境、珊瑚礁的海岸线环境修复,最后介绍了位于新加坡的裕廊湖公园的重建项目,列举了自然生境修复的五个关键点:环境、人类、有机物、时间和基础设施。
(5)日本千叶大学的Ayako Nagase副教授介绍了本地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包括使用非本地植物的好处,如容易获取、价格便宜、部分植物花期长、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能够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生存等,而使用本地植物的困难包括可用种类有限、研究不足、价格昂贵、花期不长等,最后认为应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达到城市景观营造的目的,由此需要了解每种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本土植物生态学。
工作营研讨(张理卿 摄)
三校学生整体分为5个小组,经过密集的头脑风暴、资料研究、数据分析、空间研讨,在三校教师的联合指导下,5个小组提出了各自的规划概念和设计方案。3月2日上午5组进行了最终成果汇报。
(1)第1组基于场地的特性,提出“Smart Green Community”的主题,旨在打造一个微型未来综合社区,形成“Zero Energy Consumption Island”,解决新加坡现在面对的国土面积紧张、水资源紧张、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2)第2组认为新加坡因港口而兴起,布拉尼岛承载着新加坡的历史记忆,因此通过重新定义“港口”——Provision(庇护之处)、Connection(连接之地)和Resilience(弹性场所),将这里打造成连接人与自然、连接想法和创意、连接不同文化和种族的永恒之港。
(3)第3组形成了“ECIM ISLAND”——Eco-Intergrated Meeting的理念,提出将Brani岛规划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商务度假岛,用生态会展的原则和最佳最新鲜的体验活动以及热带地区风情,为商旅人士、游客和当地人提供一个独特而难忘的经验。
(4)第4组提出“The RIFF (Rooted, Intelligent, Flourishing, Future scape) ”的理念,强调将该岛作为一个活的实验室,用来进行新加坡未来国家规划策略的实验,通过扎根、智慧、繁荣、未来等原则,充分利用岛的历史和现有设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和明智的生活方式,为新加坡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提供模板。
(5)第5组以“Jewel”——新加坡南滨水带的生态宝石为目标,强调恢复布拉尼岛历史中曾有过的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圈,引入一定居住和商业功能,将港口驳岸和原有工业设施部分保留和改造,利用原地材料减少资源浪费,设置漂浮岛提供生物迁徙廊道,形成新加坡南滨水区生态绿带中的重要节点。
工作营最终评图邀请了来自于圣淘沙岛开发集团、滨海湾花园管理部门、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安博戴水道事务所的具有丰富规划设计与管理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评委们对三校同学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丰硕而又富有思考深度的概念规划成果表示赞赏,也对三校联合设计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化指导给予积极肯定。此次联合工作营相对以往历届是参与学生规模最大的一次,无论在整体组织、教学指导和成果表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圆满的成果。在最后的个人反馈环节中,三校同学均表示从联合工作营中学习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前瞻视野、开放思维及严谨思辨和专业表达能力。参与工作营的清华景观学系研究生团队在出行前,对新加坡的经济与产业、社会与文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公园与绿地系统、ABC水资源战略5个专题进行了充分的预研究,并在整个工作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在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均有巨大的收获,展示了清华研究生的良好风采。此次工作营也将作为清华景观学系春季学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三、四)课程的前期内容,为后期教学奠定了良好开端。
工作营最终汇报(张理卿 摄)
小组汇报与答辩(刘海龙 摄)
小组汇报与答辩(刘海龙 摄)
小组汇报与答辩(张理卿 摄)
工作营全体合影(张理卿 摄)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