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 2021春清华景观学系本科生二年级《风景园林设计(2)》课程终期评图顺利举行

2021年6月12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本科二年级《风景园林设计(2)》课程终期评图如期举行。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郑晓笛副教授,终期评图特邀点评嘉宾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清华大学园林科科长潘江琼老师,观摩嘉宾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许愿老师。

 

课程简介:

《风景园林设计(2)》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本科二年级第二个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课程题目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64学时,共8周。课程选取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两处场地为设计对象,分别为“清华大学西门区”(面积2.51公顷)与“西南联大纪念碑区”(面积2.93公顷)。选课的12位学生分成3个两人组和2个三人组,选择备选场地中的一个进行调研与设计。

清华大学西门场地(牟晗 摄)

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纪念碑场地(张嘉芮 摄)

 

课程要求:

设计要求既扎根于场地,同时能创意突破。课程要求包含以下三个关键词:

系统:强调对景观设计中地形、水体、植被等多要素的系统化综合设计;

连接:强调场地与更大范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实或虚的连接等;

边界:强调关注场地的边界条件,以及场地内部各分区之间的边界关系等。

同时,本年度设计课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设计课选定的两块场地(西南联大纪念碑区和清华大学西门区)分别位于清华大学的重要核心区与入口门户区,和校园历史息息相关。因此,本次设计课要求着重考虑校园文脉的延续,对清华110周年校庆这一事件进行回应。

在本学期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辅助学生开展设计,课程针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场地调研方法以及植物景观设计等议题,特别邀请了相关嘉宾进行专题讲座,包括:美国OLIN事务所的吴尤老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李成晴老师以及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康宁老师。

终期评图于8时30分准时开始,郑晓笛对评图嘉宾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就课程安排、课程目的、设计场地及评图安排等情况进行了总体介绍。选课学生一共12人,其中1人因疫情管控,全程采用融合式教学参与课程。

郑晓笛老师介绍课程(刘洁琛 摄)

 

第一组:《望》

作者:张嘉芮、王雅淇

横亘在场地正中的两条南北向阻隔是本次设计的发轫:火车曾在学堂路上飞驰而过,万泉河水则为昔日校园之边界。如今,西南联大纪念碑地块的交通仍然是南北发达,东西难行。因此,在硬性交通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设计选择用“望”连接东西方向,丰富视觉中心——纪念碑周边的视线关系,提高场地两侧的存在感,加强东西向的隐性联系,打破强势的南北阻隔,于含蓄中迸发力量。

《望》组(刘洁琛 摄)

 

第二组:《寻古探今》

作者:王雪涵、朱睿佳、尹瑞(美国洛杉矶)

西南联大纪念碑地块位于清华园内部,正处红白校区交界处,周边功能复杂多样。场地内伫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含万泉河(北京重要园林水系之一)的部分河段和情人坡东南侧野趣横生的山坡,同时可以在场地内望见北京西山的美景。因此,提出概念“寻古探今”,让场地成为新旧校区的过渡和联结,为人们回望自然人文历史提供可能性的同时,完善场地功能,激发更多如休憩、静思、讨论的场所。

《寻古探今》组(郑晓笛 摄)

 

第三组:《时空无限》

作者:牟晗、范婧如、赵诗泉

场地的核心问题是回应:110周年的清华西门应当是什么样子?设计给出的回应是:大学“是有大师之谓也”,所以西院空间应当进行保护性改造,留住大师风骨;西门空间应当有更加清晰的交通格局,机动车道路被设计成下穿式,从而打通西门——绿地——绿园轴线,满足人群步行需求;西门自行车停放杂乱问题应当有兼顾美观使用和可持续性的解决办法,场地上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停车场;校河空间应当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驳岸和亲水平台就此自然生成。我们眼中的清华西门,岁月长青,时空无限!

《时空无限》组(刘洁琛 摄)

 

第四组:《千秋此意》

作者:曲瑶、时子延

该设计名为“千秋此意”,意在西门景观文脉的唤醒与重塑。现状的西门景观可以分为明显的三个东西向文脉∶西院文脉,绿地文脉,万泉河文脉。然而现状的三条文脉之间的个性不再鲜活,彼此间的联系也比较弱。设计的目的在于强化三条文脉的各自特色并通过一条统筹的曲线道路打破三条文脉之间的障壁,构建出西门整体的景观文脉。

《千秋此意》组(刘洁琛 摄)

 

第五组:《吾心安处》

作者:张雨舒、任冠贤

本次设计的概念来源于调研场地时的主观感受,以及西南联大从动荡到安定的历史。地段位于校园生活区和景观区的交接处,被校河和学堂路分割,周边人流量较大,但地段本身很难被人发现和使用。设计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能够沉淀心灵且使用率较高的场所。为此,一条贯穿整个场地的观赏路径被设计出来:从东边的祖龙广场到纪念碑附近,再到西边的建筑附属绿地和团委楼周边。随着路径的延伸,竖向、种植、铺装和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氛围由活泼开放逐渐过渡到肃静、幽静和安静,给游人带来丰富的体验。

《吾心安处》组(刘洁琛 摄)

 

同学们汇报结束后,授课教师及评图嘉宾对本次课程的成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给出了高度的好评,认为同学们在8周内完成了有一定思考深度的设计,在竖向、种植等基本功上得到了充分的专业训练,在植物设计层面较往届进步很大。同时,老师们也建议各位同学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进一步增强设计排版、图纸表达和口头汇报的能力;学会从多尺度思考场地;关注场地中的实际问题等。

评图合影(付泉川 摄)

撰稿:刘洁琛、陈步可

编辑:许宁婧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