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 2021春清华景观学系本科生三年级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开放式终期评图成功举行

题图:《风景园林设计6-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终期评图师生合影

 

2021年6月10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本科生“风景园林设计6”课程开放式终期评图在建筑系馆圆满举行。评图由课程负责人赵智聪老师主持进行,课程助教王璐源同学进行协调,建筑学院景观8的8名大三年级学生,分别对为期8周的各个阶段成果进行了汇报。整体评图汇报与课程设计匹配,进行了细致的角色划分,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度参与进整体项目组的各个阶段,并锻炼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此次评图邀请到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风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彬汕博士、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庄优波副教授、刘海龙副教授、康宁助理教授对汇报进行点评。专家们对studio课程的教学以及同学们的作业成果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了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议题。

 

– 课程回顾 –

本学期“风景园林设计6”课程以八达岭-十三陵地区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为主题,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同学们建立起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在北京西北生态带具体背景下,尝试将风景园林遗产纳入保护地系统。八达岭-十三陵地区包括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自然文化资源,面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学们通过为期8周的studio课程训练,对这一地区的定位、规划、保护与利用进行重塑。课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现状分析阶段、价值评价阶段、情景规划阶段。在现状分析阶段分别对十三陵与八达岭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帮助同学们建立准确的场地认知。在情景规划阶段将8名同学分为两组,预设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两个不同的情景方向,进行不同目标导向的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同时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安排了两次特邀嘉宾讲座,包括《长城脚下的村落专题报告》与《自然保护地规划中的生物设计研究》,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场地特质,并对之后的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的思考启发。

2021年4月26日课程师生八达岭地区实地调研

 

– 汇报过程 –

现状分析阶段——由郭宇萌同学担任负责人,协调8位同学分别从地质地貌、河流水系、生态系统、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地、城乡社会、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共8个方面进行现状的梳理,共同建立完整的八达岭-十三陵地区场地认知和现状数据库,并形成了现状阶段的2张A1图纸成果、历史时间轴分析图,以及现状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阶段图纸成果

(图纸制作:景8全体同学)

 

八达岭-十三陵地区历史时间轴

(图纸负责人:江婷,图纸制作:景8全体同学)

 

价值评价阶段——由魏欣辰同学负责协调,将同学们分为三个不同价值板块,分别从地质地貌与水文、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与审美等方面对八达岭-十三陵地区进行综合价值评估,得出该地区资源作为首都生态屏障重要枢纽区、沧桑厚重的明清人文历史与苍郁秀美的北京山区自然风貌等特点与重要性。

现状分析阶段图纸成果

(图纸制作:地质水文——魏欣辰、吉博文

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李静珂、江婷、励纳宁

文化多样性及审美——郭宇萌、隋琛、杨澈)

 

情景规划阶段——分别由隋琛、李静珂担任国家公园组合风景名胜区组情景规划负责人。国家公园组以“居庸翠屏——居庸国家公园规划”为题,基于价值分析,以国家公园愿景为目标提出策略,确定国家公园边界,制定分类分期目标,进行结构与分区划分,并对管理方式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明确的监测体系。风景名胜区组以“连城叠嶂——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题,“连城”意为连接明陵与长城,“叠嶂”则为绵延山峦,以“连城”为历史核心,“叠嶂”为基质背景。在总体愿景与目标下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对自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游憩道路交通与社区调控居民生计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项规划。两个情景组最终均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对于两个情景规划方案进行了共同指标的对比分析,以及特殊指标的阐述,展示出两种不同保护思路的最终效益。

情景规划阶段中,总体规划部分由励纳宁同学负责协调,专项规划部分由杨澈同学负责协调。各个阶段的负责同学需要明确各阶段成果的进度与深度要求,并担任相应阶段课程汇报的主持人。评图最终汇报由总结阶段的吉博文同学主持。

国家公园组——“居庸翠屏——居庸国家公园规划”成果图纸

(图纸制作:隋琛、江婷、吉博文、杨澈)

 

 

风景名胜区组——“连城叠嶂——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成果图纸

(图纸制作:李静珂、魏欣辰、郭宇萌、励纳宁)

 

 

 

– 专家点评 –

 

王彬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风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方案很完整,整体有大逻辑,每个同学在汇报时也有其内部的小逻辑。两个方案的亮点让人印象深刻,在规划过程中利用GIS、层次分析、廊道阻力等先进理论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国家公园组强调保护优先,在管护方面特色比较突出。风景名胜区组则在发挥久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方面更为突出。

 

庄优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

成果图纸非常好,赵老师将整个结构搭的很好,大家在每个阶段都有清晰明确的任务。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了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其背后的理念与价值。

 

刘海龙——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副教授

被大家的汇报和成果所震撼,八周内完成的成果系统性与最终的表达很好。如何使规划的编制更加有效是想要与同学们共同思考探索的。

 

康宁——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工作量非常饱满,内容系统性强,每个情景组有自己的出发点。需要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落到规划中的内容选择。

 

– 评图总结 –

 

赵智聪——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风景园林设计6课程教师

在汇报的最后,课程教师赵智聪老师对整个评图进行了总结。在这次课程中,首次尝试将8周的各个阶段成果在最终评图阶段全部展现出来,而不是分别在中期和最终评图两个阶段分别展示。一方面可以通过最终汇报的过程来帮助同学们系统回顾2个月的规划历程,另一方面也创造一个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实际规划设计项目的汇报中如何将主线、特色、亮点展现出来。经过8周的努力,同学们都取得了很好的规划成果,也对以自然保护地为代表的风景园林遗产的规划有了全方位的体验和锻炼。


学生:郭宇萌、吉博文、江婷、李静珂、励纳宁、隋琛、魏欣辰、杨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授课教师:赵智聪

助教:王璐源

文字:王璐源

照片:高昂、王璐源

编辑:许宁婧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