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教授团队在国土尺度保护冲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大尺度区域内定量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活动冲突风险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产生保护冲突风险的连续谱,也能够生成不同行政单元内的冲突风险热点区域。该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实践提供研究支撑,应用前景广阔。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冲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为了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保护行动需要扩展到人类主导的景观之中,因此,保护冲突的前瞻性管理将愈发重要。然而,以往关于保护冲突的评估主要使用定性的叠图法和基于参与式制图的定量方法。前者的评估结果无法进一步比较高冲突风险区域内的冲突水平,不利于进一步精细化的保护冲突管理;而后者由于参与式制图方法得到的空间数据有限,评估结果无法覆盖全部研究区域,限制了该方法运用的尺度。本研究从冲突风险的定义入手,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空间分布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国境内分布的2493种濒危脊椎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使用Zonation软件计算中国陆域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再结合人类活动强度(荒野度)数据,得到“潜在冲突强度”和“偏好冲突”两个指标,结合形成中国陆域保护冲突风险指数,得到中国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的连续谱地图,进而得到国家、省域、区县尺度的冲突风险热点区域。结果表明,32.86%的中国陆域面积需要在不同级别的行政管理中特别关注保护冲突的管理。同时,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了中国国内实际发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的96处案例点,对冲突风险的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识别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本研究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定量评价方法,能够识别不同尺度的行政单元内保护冲突管理的重点区域,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的提供参考,并为中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的可持续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有潜力推广运用于其他国家,以及全球尺度的保护冲突研究。
图1.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风险连续谱(颜色越红,代表冲突风险越高)
图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风险热点区域分布图
图3. 生物多样性保护冲突风险的定量化评价框架
该研究成果以“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活动的高冲突风险”(One-third of lands face high conflict risk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彭钦一,通讯作者为杨锐教授,论文共同作者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赵智聪助理教授、曹越助理教授以及博士生王方邑、侯姝彧、曾子轩、王小珊、王沛;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副教授、IUCN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后爱知目标工作组组长Harvey Locke。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园背景下中国荒野地空间格局与保护机制优化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的共同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479721015115
引用格式:
Peng, Q., Yang, R., Cao, Y., Wang, F., Hou, S., Tseng, T.-H., Wang, X., Wang, P., Zhao, Z., Yu, L., Locke, H., 2021. One-third of lands face high conflict risk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99, 113449, doi: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1.113449.
图文:彭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