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举办 | 2021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9月24-25日,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于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承办,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CLD实验室、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以“多维、协同、创新”(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为主题,旨在为国内外棕地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对棕地修复与再生感兴趣的同仁们搭建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由《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世界建筑》和《国际城市规划》等媒体特别支持,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机制与经济政策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YFC1807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棕地群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绿地系统建设关系研究”(项目编号:51878368)以及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Z191100003419002)资助,特此感谢!

2021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大会合影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是本次会议的特设环节,论坛主题与大会一致,旨在为棕地领域内青年学者及设计师的新锐研究或设计成果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本次论坛收到国内外青年教师、设计师、工程师和在读硕、博研究生的积极投稿,通过评审,最终选出11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作为发言人。

9月24日下午13时30分,青年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正式开始。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讲师付泉川主持,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也是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席郑晓笛副教授致辞,并特邀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常江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侯德义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郑晓笛副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育帆教授(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作为点评嘉宾。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常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侯德义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郑晓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育帆

 

论坛分为上、下半场,11位发言人共分享了10场精彩的报告。上半场,清华大学博士李宾首先发表题为《审美对象与后工业景观》的学术报告,接着,北京林业大学讲师魏方作题为《人因设计视角下的后工业景观公众感知交叉验证研究》的学术报告,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杨瑞莹和在读硕士生王晴共同带来题为《一条沟的使命: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复兴计划》的学术报告,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向双斌随后作题为《基于不均匀沉降的垃圾填埋场再生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王玉鑫作题为《基于Q方法的垃圾填埋场再生跨学科合作的认知偏好研究》的学术报告。上半场的5场报告主要涉及后工业场地和垃圾填埋场这两大重要的棕地类型,从技术和调研方法等视角进行了研究,话题新锐,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也极具创新性。特邀嘉宾主要就几位青年学者研究本身的功能性、客观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与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下半场,远在伦敦的伦敦大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秀政在线上同与会代表们分享了题为《消融的边界:从“污染沉降”到“生产性都市景观”》的学术报告,随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研究院助理风景园林师康紫瑶作题为《大地重生,尘归于土——哈兹伍德矿坑生态修复和遗产景观设计》的学术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钱丽源发表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棕地修复多维度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探索》的学术报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讲师文晨作题为《“自然网络+社会网络”——武汉市山地生态修复规划优先级研究》的学术报告,论坛的最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付泉川发表题为《城市尺度棕地认知的新视角——棕地群》的学术报告。在下半场的5场报告中,研究与设计的视野广阔,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城市,指向了更大尺度的棕地,并拓展到了区域层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特邀嘉宾主要就下半场报告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深度以及研究前景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随后,每位特邀嘉宾对青年论坛进行了总结,特邀嘉宾们一致认为:未来是年轻人的时代,需要团结合作,并努力找到问题的突破点。

11位青年论坛发言人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李宾、魏方、杨瑞莹、王晴、向双斌、王玉鑫、李秀政、康紫瑶、钱丽源、文晨、付泉川

 

论坛最后,经过5位特邀嘉宾和90余位参会代表的现场投票,付泉川和文晨分别获得了本次青年论坛的“棕地青年学者杰出奖”和“棕地青年学者人气奖”,其他发言人获得“棕地青年学者优秀奖”,5位特邀嘉宾为本次论坛发言的青年学者颁奖并致以热烈的祝贺。最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会议联合主席郑晓笛副教授对本次青年论坛进行总结性发言,她认为青年学者们的每一个研究都有很好的视角和思考的深度,并倡议大家要努力建立学术共同体,而非只是个人苦苦地思索,这样更有助于学术的积累,帮助我们的事业走得更远。

青年论坛的成功举行也拉开了2021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的帷幕。

青年论坛特邀嘉宾与所有发言人合影

从后排至前排,从左至右:侯德义、郑晓笛、朱育帆、王向荣、常江、文晨、向双斌、王玉鑫、康紫瑶、李宾、钱丽源、魏方、杨瑞莹、王晴、付泉川

青年论坛合影

 

棕地大会

9月25日上午8时30分,2021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后厅正式开始。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会议联合主席郑晓笛副教授主持,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钟斌副司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刘李峰副司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李枫副局长,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先后进行大会致辞。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的成立,响应了国家净土保卫战的战略部署。致辞嘉宾们一致肯定了中心在棕地再生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并倡议与会者通过本次国际会议的高水平平台,深入沟通交流,多部委、跨学科合作,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探索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棕地可持续再生之路做出贡献。

郑晓笛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钟斌副司长发表会议致辞

刘李峰副司长发表会议致辞

李枫副局长(线上)发表会议致辞

杨旭东副院长发表会议致辞

议题一  国际视野

大会分为国际视野、理论前沿、实践经验三个议题。议题一为“国际视野”,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侯德义副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学术副院长尼尔·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教授分别主持前后半场。在议题一的前半场,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尼尔·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首先发表题为《全球视野:棕地挑战与多样未来》的学术报告,接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育帆作题为《龙烟金(今)安在?》的学术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白中科作题为《矿区土地复垦国际背景分析与生态修复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学术报告。

议题一后半场的开场报告由美国在地环境行动组织(Local Environmental Action Demanded)联合创始人厄尔·哈特利(Earl Hatley)丽贝卡·吉姆(Rebecca Jim)一起带来,其共同发表题为《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的环境破坏:当地部族和社区组织的应对》的学术报告,孚欧(深圳)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设计总监周虹随后作题为《污染,地形,笔势》的报告,最后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助教加利亚·利莫尔·萨吉夫(Galia Limor-Sagiv),她的报告题目是《垃圾已去,山犹存——以色列希瑞亚垃圾填埋场修复与设计方案》。以上各位专家学者从全球视野分享了棕地领域的国际热点话题与生态修复的实践项目,视野极具前沿性和全球广度。因疫情原因,国外嘉宾虽未能莅临现场,但均在线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与现场嘉宾及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探讨。

侯德义(左)、尼尔·柯克伍德(线上)(右)主持议题一

尼尔·柯克伍德(线上)作学术报告

朱育帆作学术报告

白中科作学术报告

厄尔·哈特利(上)(线上)、丽贝卡·吉姆(下)(线上)作学术报告

周虹(线上)作学术报告

加利亚·利莫尔·萨吉夫(线上)作学术报告

议题二  理论前沿

议题二“理论前沿”于13时30分准时开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锋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率先带来题为《景观的发现与重构——南宁和南京园博园中的采石场花园》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随后作题为《中国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的“山水-城-棕”空间格局研究》的学术报告,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常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孤岛”改造设计到“全域”修复规划》,议题二最后一位嘉宾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侯德义,其发表题为《棕地土壤与地下水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学术报告。嘉宾们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探讨了棕地治理与再开发中的设计实践、区域复兴、环境修复等议题及其前沿理论。

李锋主持议题二

王向荣作学术报告

郑晓笛作学术报告

常江作学术报告

侯德义作学术报告

圆桌讨论

随后,由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宋飏主持议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棕地再生”圆桌讨论环节正式展开。此环节参与嘉宾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崔庆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董璟琦、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冯姗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康宁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曾颖。嘉宾们首先就圆桌议题作报告陈述,题目依次为:《从园林营建到风景修复——关于风景园林师更广泛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践的思考》(报告人:崔庆伟),《生态景观价值驱动下的棕地可持续风险管控》(报告人:董璟琦),《代谢共生:系统思维下的棕地更新——面向未来的中国棕地再生》(报告人:冯姗姗),《基于要素-格局-过程管理的棕地再生生境多维构建途径》(报告人:康宁),《再生——以富阳横槎村乡村棕地为例》(报告人:曾颖)。随后,嘉宾们围绕着大会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其不同的视角,从工程技术、风险管控、协同创新、地域性、多维度等方面探讨了未来的中国棕地。

圆桌讨论环节

从左至右:宋飏、冯姗姗、曾颖、董璟琦、康宁、崔庆伟

议题三  实践经验

议题三“实践经验”由北京东方复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天立主持,帕金斯威尔(Perkins & Will)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规划总监王焱首先发表题为《资源型城市:重塑发展框架》的报告,河北省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韩武随后作题为《唐山棕地治理与城市更新——以南湖、东湖为例》的报告,德国拉兹合伙人事务所(LATZ+PARTNER)合伙人蒂尔曼·拉兹(Tilman Latz)则在线上带来题为《变革性叙事》的报告,紧接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张红振的报告题目为《气候变化视角下污染场地绿色修复与可持续风险管控实践案例》,最后,艾奕康(AECOM)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沈同生作题为《棕地修复与城市发展》的报告。嘉宾们从设计者、管理者、研究者等不同视角出发,分享了棕地实践领域的进展、成果和挑战。

范天立主持议题三

王焱作学术报告

韩武作学术报告

蒂尔曼·拉兹作学术报告

张红振作学术报告

沈同生作学术报告

 

闭幕式环节由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常江主持,青年论坛主持人、“棕地青年学者杰出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付泉川首先对24日的青年论坛进行了总结并简述了其在青年论坛中的报告内容;“棕地青年学者人气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文晨也在该环节进行了报告。

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会议联合主席郑晓笛副教授发表会议总结,在对与会的国内外嘉宾、参会代表、志愿者团队表示了感谢之后,郑晓笛副教授从全球尺度、棕地类型、国家层面的角度对“多维”进行了解读,以棕地再生领域里面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协同”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嘉宾分享的案例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扣了本次会议“多维、协同、创新”的主题。最后,郑晓笛副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在棕地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探索,同时表示面对严峻的棕地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关注棕地,为棕地再生做贡献。至此,2021第三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圆满落幕。

常江主持闭幕式

付泉川进行青年论坛及学术报告总结

文晨进行学术报告总结

郑晓笛进行会议总结

现场参会代表认真听会、积极提问交流

嘉宾、参会代表与志愿者团队合影

本届会议共160余人线下参会,会议相关推送阅读量突破2万次,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反响热烈。2016年与2018年,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两届。因疫情原因,原计划2020年举办的第三届会议推迟至2021年举行,这是一次难得的棕地领域学术盛宴。期待未来,各界人士能够携手合作,为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共同努力!

注:文中所有图片来源均为棕地大会组委会

 

撰稿 | 棕地大会组委会

编辑 | 刘洁琛

审核 | 郑晓笛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brownfield@tsinghua.edu.cn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